卸掉头顶铁皮房 卜内门洋行汉口分行旧址重回百年前模样
20日,记者有幸踏入刚刚完成保护性修缮的百年老建筑——卜内门洋行汉口分行旧址。这座历经沧桑的百年老建筑在修复团队的精心呵护下,重新焕发出独特的历史魅力,同时也展现出新的生机。
修缮后的卜内门洋行汉口分行旧址外景。 记者汪文汉 摄
这座不可移动的建筑身上,已载满岁月的痕迹
卜内门洋行汉口分行旧址位于胜利街87号。它不仅是一座历史建筑,更是中国化工市场发展的重要见证者。
据《汉口租界志》记载,卜内门洋行汉口分行开业时间在1900—1910年之间,主要经营项目为肥皂。卜内门汉口分公司大楼1921年由景明洋行设计,汉协盛营造厂施工,1924年竣工,1954年歇业。
19世纪90年代,卜内门洋行将肥皂带入中国。此前,国人一直是用“胰子”洗衣,即把猪胰、猪油与草木灰混合、制块,那是肥皂最原始的形态。
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市电子工业局、武汉市纺织工业管理局、江岸区上海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曾先后在此办公。
2011年12月29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卜内门洋行汉口旧址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
由于多次更换住户,加之时间侵蚀,该建筑破损严重,有住户还在楼顶和建筑前后违建了铁皮房。到2020年,这栋楼已经无法居住。
修缮后的卜内门洋行汉口分行旧址内景。记者汪文汉 摄
每个房间都是一道风景,恢复屋顶5个烟囱历史原状
早在2019年,针对该建筑的修缮工作就已启动。
武汉市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市民用院”)是武汉城投旗下专门从事文物保护工程设计的一家单位。该单位相关负责人称,为了找到卜内门洋行汉口分行最原始的模样,他们花了大量时间查询相关历史资料并奔赴上海等地对类似结构的建筑进行考察。
2022年,整体保护性修缮设计方案出炉,卜内门洋行汉口分行迎来一场包括旧址建筑外立面、原有坡屋面、室内水磨石地面、顶棚装饰角线、壁炉、楼梯、室内木门窗等重塑性的修缮复原。
卜内门洋行旧址建筑面积约1990平方米,平面呈矩形,清水红砖外墙,三层砖混结构,屋顶为红坡瓦屋面,耸立着5个长方形烟囱。
不同于绝大多数洋行,卜内门洋行有两个出入口,临街一侧入口用于对外经营,背立面一侧入口侧重办公。
负责人表示,该建筑是武汉现存的难得的古典风格代表建筑,比如一扇大门就细节满满。
记者在入口处看到,大门有醒目的镶边,最内层是一圈由细长串珠组成的珠链饰,中间等距分布有万寿菊形象的花朵饰件,最外层则是一圈以叶饰与舌饰交替出现的叶舌纹饰。镶边上方,另外点缀有一段卵饰与舌饰相间的卵舌纹饰。顶部则是由忍冬叶与另一组植物交叉出现的装饰带,整体十分精美。
待进入二、三楼的房间,古典气息更是扑面而来:房间配有壁炉,原木制门形式多样,有单扇平开门、双扇平开门、推拉门。
“每个房间都是一道历史风景。”市民用院城市更新院副院长孙轶介绍,房间自成的风景要靠古朴的物件烘托,所以在修缮过程中,为尽可能恢复历史原貌,设计师们根据壁炉位置和部分历史构建反复推敲、甄别,最终才恢复了屋顶5个烟囱的历史原状。
还有缺失的木百叶,都统一按留存样式修复还原;移位受损的,重新归安,糟朽、蛀蚀严重的按原油饰修缮。
修缮后的卜内门洋行汉口分行旧址内景。记者汪文汉 摄
补上破损墙面,老建筑回到百年前模样
“欣赏建筑的第一眼,都是外观。可对于我们来说,还原卜内门洋行的外观,难度不小。”参与修缮的董川介绍,进场时,卜内门洋行的外立面已看不清原来的模样。
董川说,以前使用的清水砖外墙已严重风化,只能采用替砖法修补,剔除残损部位砖块,清理凹洞内砂浆与碎屑,再用刷子或雾化水湿润凹洞,选取同一类型的新砖块补上。
外墙水洗砂修复也不简单。先用水泥砂浆补抹2厘米厚的基层,然后用木抹子把表面搓毛或用铁丝划成毛面,待水泥砂浆干至八成时涂刷建筑胶水,再将调制好的水洗砂骨料干粘至墙面。“我们要求新制的砂砾大小、色彩、平整度与原墙面接近。好在,最后我们最大限度恢复了原有外墙材质,保留了建筑原有代表性特征及装饰符号、构件。”
再度细细打量,这栋老建筑花岗石勒脚、清水砖外墙,另用水泥粉刷作檐口及腰线与基座色调相呼应,门窗周边略作粉刷花饰,整体清淡雅致。
修缮完毕的卜内门洋行汉口分行旧址为汉口历史风貌区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文章转载:武汉晚报、大武汉客户端